电影专业硕士在读/不定期推荐和记录电影/读许多书/管理身材/认清和肯定自己的价值/独立人格/立志拍自己风格的作品✨

给电影的一封情书——《雨果》

电影《雨果》,由马丁·斯科塞斯执导,该片被影评人形容为是马丁·斯科塞斯写给电影的“一封情书”,荣获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11项提名,并最终夺得5个奖项。本影评含有大量剧透,慎入!


电影开始,用一个大远景交代环境,一眼望过去,便是富丽堂皇的魔都。

接着一个快推镜头,沿着人来人往、穿过火车站,停留在一个大钟表面前,一张小脸露出来(开片便一一交代了主要人物,没有多余的废话。)



电影由小孩子雨果通过一个机器人连接起梅里爱,串出他们的整个故事。


为什么说这部片子是给电影的一封情书呢?雨果带着伊莎贝尔去电影院第一次看电影(伊莎贝尔是乔治教父领养的女孩,也是本片的主人公之一),电影院播放的是巴斯特·基顿的电影《船长二世》,可能大部分人不知道这是哪一部,但看到下面这张图片,就必然能想起来了。

这个经典片段成龙也在他的电影中做过致敬。当然《雨果》在后面的追逐片段中也对此进行致敬。

这种拍摄在现在的技术中,可以运用特技,表达出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,但在早期电影中,都是通过真实表演得来的,可以想象其难度之大。


电影中有一个段落是雨果和伊莎贝尔去图书馆查有关电影的资源,在这本书中,他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有关电影的画面,这一段的拍摄手法也相当惊喜。

(1895年,卢米埃尔兄弟在公共场合首次放映他们拍摄的电影,12月28日,宣布电影诞生。)


(上图来自于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《火车进站》,这是最早的电影,所以其实电影是与火车有着很深的渊源的,我们所有看到的电影中,总是有许多与火车相关,比如后来拍摄的《火车大劫案》、《将军号》等,现代电影中也有大量与火车相关的电影。这部《雨果》的故事发生地,就在火车站,全片也有多处与火车相关,我宁愿理解为这是导演的精心安排,对电影的深度致敬。)

(上图就是刚刚提到的巴斯特·基顿的《将军号》。可能大家对这位导演不是很熟悉,但当年他是与卓别林齐名的一位大导演,他是位喜剧导演,有“冷面笑匠”之称。1960年,获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。)

下面是《雨果》中,对早期电影的一些引用镜头,都是来自于两位主人公在书中看到的景象。

(卢米埃尔兄弟的《工厂大门》,也是最早的电影之一。)




(早期强盗片、歌舞片、喜剧片等镜头)


电影前一部分都在寻找“自动机”的钥匙,而钥匙就在伊莎贝尔手中,自动机(机器人)开始运作之后,画出来的东西是《月球旅行记》的海报,并且签了乔治·梅里爱的名字,但他们不知道乔治教父和这台机器有什么关系,这时便牵扯出另一个热爱梅里爱的人,电影正式开始介绍大导演梅里爱,也就是那位开头在玩具店当老板的老人。

(自从战争之后,他的电影便不再被人喜欢,他用剩余的钱买了一家玩具店,苟活至今,但他从未忘记曾经,虽然目前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身无分文的商人。)


这位研究梅里爱的人回忆着曾经的辉煌,我用截图来表现:

(世界上第一座摄影棚就是梅里爱搭建的一座玻璃房,后来他所有的电影都在这里拍摄。)

关于梅里爱拍片子,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。他一开始是仿造卢米埃尔兄弟的拍摄方式,拍一些火车进站镜头,街道镜头等。有一次,他对着一辆婚车拍摄,但是摄影机出现了故障,等修好以后,镜头里刚好出现一辆拉棺材的车经过,放映出来之后,神奇的一幕出现了:婚车突然变成了丧车。这让梅里爱大吃一惊,也成就了他发明的拍摄技术:停机再拍。这次摄影机故障使他改变了自己对于现实的记录,转而变成一种造梦的工具,本片中也有提到:


(他认为,电影就是造梦的工具。所以他拍摄的电影都充满了无限的想象,他是表现主义的鼻祖。)


这位研究梅里爱的人一直以为梅里爱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,但知道他还活着之后,便带着他保存的《月球旅行记》去老梅家放映,当然这其中少不了雨果和伊莎贝尔的帮助。



他们在乔治教父家,开门的是乔安——梅里爱的老婆,也是他的御用演员,所以就出现了上述对话。


(《月球旅行记》片段)




(伊莎贝尔:变成彩色了!)

(乔安:当然啦,我们给胶片上色了! 我们给一帧一帧的胶片 手工上色)

这里涉及到早期电影中的色彩工艺,就是一帧一帧给电影手工上色,在爱森斯坦的《战舰波将金号》中,也出现了这种色彩工艺


最令我动容的一个画面是,伊莎贝尔对乔安说:You were beautiful.梅里爱突然出现,说:She still is.




梅里爱一生都爱他的妻子,从他是一个魔术师开始,乔安就是他的御用搭档,后来他发展电影后,乔安更是他的女主角。


接下来的剧情就是梅里爱用自己的视角开始讲述他的电影的故事,从他如何遇见电影,到最后没落。在这个过程中,形成他自己的风格,但是也暴露了他的缺点:他固定在摄影棚里拍摄,观众所看到的相当于剧院里看到的戏剧形式,演员只在台上表演,场面调度很少,这也是他的电影逐渐失去热度的原因之一。

他自己也在片中说明,自己的电影为什么会消失:



“大家的口味都变了 但我的电影并没有变”

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人们更喜欢现实的、反映他们悲惨生活的电影,他们反对粉饰现实。在经济水平骤然下降的情况下,拍幻想性很强的片子已经不切实际,这时候异军突起的一个电影流派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,他们倡导“把摄影机搬到大街上”的拍摄方式,不再是摄影棚拍摄。


这部电影虽然叫做《雨果》,但在我看来主体是在表达对电影的热爱和致敬,用雨果这个让人感兴趣的人物,把整个故事串起来。电影最后,是伊莎贝尔在一个聚会上写关于雨果的一本书,正如梅里爱所说:完美的结局只有电影里才有。

《雨果》这部电影真的让我特别感动,我对电影史的了解基本来自于书本,而这部电影在不知不觉中讲述了早期电影的发展,重点放在了梅里爱时期和他本人的经历,我读《外国电影史》的时候,就很喜欢梅里爱本人,他一生500多部电影,真的是用生命在热爱这门艺术,没有人可以否认他的成就,是永远值得我仰望的人。


以上是关于情节的基本感受。而本片的其他方面也值得赞赏。片中运用到大量的追逐镜头,马丁·斯科塞斯在证明着运动是最上乘的表演这句话。片子的构图非常精美,举个例子:

(这一部分的整段画面都处理得非常温柔,柔和的灯光在表盘上落下来,有一种冬日暖阳的味道。)


终于把拖了几天的《雨果》影评写完,真的推荐热爱电影的人去看,那些关于电影史类的画面,特别动人,特别温暖。

这情书我受用了!感谢电影,感谢马丁!(真的很想让大家看到这篇影评,也真的很想让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,好的东西太值得珍藏。)

评论(4)
热度(306)
  1. 共9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  | Powered by LOFTER